期刊简介

  本刊是组织工程学和整形重建外科学的专业学术期刊,着重报道组织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组织构建和生物材料研发,以及整形重建外科领域的重大进展、新技术和新动态。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出版部门: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036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46/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2005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148.00

杂志荣誉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 杂志名称: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673-0364
  • 国内刊号:31-1946/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期刊荣誉:
  • 期刊收录: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介绍

  本刊是组织工程学和整形重建外科学的专业学术期刊,着重报道组织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组织构建和生物材料研发,以及整形重建外科领域的重大进展、新技术和新动态。


本刊栏目设置
论著、经验、综述
本刊数据库收录/荣誉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投稿须知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社征稿要求

  1.《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文稿来稿应能反映该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水平。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条理清晰,题文相符,文字简明。论著、综述、讲座一般不超过4000字,病例报告1000字左右,其余2000字为宜。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以及E-mail角注在同页左下方。

  2.《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关键词摘要论著请附400字左右中英文摘要。论著类文章采用结构性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

  3.《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医学名词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97年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药物名称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4.图表如果能用文字简洁说明的内容就不必列表。图、表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表格采用三线表,不得有竖线。计量单位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

  5.参考文献将参考文献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编号,并用方括号标注在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参考文献应为正式出版物发表的作品,所引文献务必与原著核实,内容、版本、卷期、页码、年份应准确无误。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三名,后加“,等”。

  6.著作权相关事宜作者文责自负。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征求作者同意。来稿决定刊用其权归本刊所有。除以纸载体形式出版外,本刊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决定录用的文稿。


期刊引用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影响因子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发文量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总被引频次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往期文章
  • 运用GT/PCL纳米纤维电纺膜在猪皮下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运用GT/PCL电纺材料为支架,在大动物皮下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成年大白猪耳廓软骨获取种子细胞,分别以GT/PCL电纺材料(实验组)和传统PGA/PCL(对照组)支架材料构建软骨.细胞-材料复合物在体外培养3周后,回植入自体猪皮下.分别于回植前、体内培养3周时行组织学检测、湿重和力学强度检测,比较两组的软骨形成情况.结果体外培养3周后,两组均可见软骨组织形成,均可见明显未降解材......

    作者:霍莹莹;周广东;郑蕊 刊期: 2017- 01

  •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7年征稿、征订通知

    ......

    作者: 刊期: 2016- 05

  • 90锶-90钇敷贴联合得宝松注射治疗头面部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90Sr-90Y敷贴联合得宝松注射,治疗头面部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32例头面部瘢痕疙瘩患者首先于皮损内注射得宝松,每4周1次,共3~4次;待瘢痕疙瘩体积缩小、变平后,使用90Sr-90Y敷贴治疗,每次吸收剂量为400~600cGy,每周2次,4次为一疗程,通常每个部位治疗2~3疗程,总吸收剂量小于80Gy.结果32例患者中治愈26例,显效4例,治愈率为8......

    作者:傅烨生;刘影;郝慧钧;孙善志 刊期: 2014- 05

  • 皮肤创伤修复中Wnt信号途径对皮肤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交通持续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各种烧伤病人达数百万之多,交通事故所致创伤数以十万计.烧伤、创伤所致的皮肤缺损畸形以及功能障碍已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多发常见病.皮源的严重缺乏,已成为整形修复重建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这一问题的终解决将有赖于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研制与开发.近年来,组织工程化皮肤构建的研究备受重视,以皮肤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研究,包括其定位、鉴定及其增殖分化的生物信号调......

    作者:丘日升;杨斌 刊期: 2006- 05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平面共培养促进微血管网形成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内皮细胞(ECs)在不使用Matrigel等基质,以及在含或不含血清的条件下,于普通平面培养皿上共培养的成网能力,为日后两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一种外界干扰少的共培养条件。方法以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从培养形态、细胞表面标记物和三系分化能力等方面予以鉴定。以添加或不添加10%FBS的低糖DMEM为培养液,将大鼠BMSCs与ECs共......

    作者:张磊;付炜;张文;白洁;冯蓓;唐梓清;张海波 刊期: 2016- 05

  • 内镜辅助下乳腺良性病变切除同期行隆乳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乳腺良性病变切除同期行乳腺后间隙隆乳术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合并乳腺良性病变的隆乳患者43例.根据患者情况,标记乳腺病损的切除范围,设计拟置入假体所需剥离的范围,选择适宜假体.经腋窝入路在内镜辅助下建立乳腺后间隙,应用穿刺引导技术定位乳腺病损并切除,然后置入假体.术后留置负压引流3~6d.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3.6±20.4)......

    作者:陈静;王少强 刊期: 2018- 05

  • 足底内侧动脉分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以足底内侧动脉各分支为蒂的皮瓣设计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别以足底内侧动脉的深支和浅支为血管蒂,设计足内侧皮瓣、足底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5例手掌和6例手指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切取面积大10cm×7cm,小3cm×3cm.供区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11例皮瓣完全成活,伤口均Ⅰ期愈合;供区1例植皮后少量坏死,换药后痂下愈合,其余均成活.10例成功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

    作者:闫少清;邹剑 刊期: 2012- 02

  • 逆行性额部耳颞区反流轴型皮瓣的临床解剖

    目的明确额部常见皮瓣间供血血管系统之间的吻合情况,为额部皮瓣特别是眶上动脉蒂反流轴型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体头面部进行肉眼解剖,观察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的位置、口径、走行和相互吻合状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5具新鲜成人头部标本制作血管铸型.结果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基本恒定,且三者存在众多吻合,吻合支集中区域为上界距眶上缘4.9±......

    作者:朱希山;杨彪炳;樊文胜;赵春华 刊期: 2007- 02

  • 毛囊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人毛囊干细胞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Dispase)分离人毛囊干细胞,用含10ng/mLVEGF、2ng/mLbFGF及10%血清的EGM-2诱导液对其诱导,以无诱导因子的基础培养液为对照组,对每代细胞形态进行观察.诱导4代后,检测vWF(vonWillebrandfactor)与CD31的表达.结果在诱导液的作用下,细胞形态逐步向内皮细胞的铺路石样形态转变,对......

    作者:许志成;李宏;张群 刊期: 2012- 05

  • 全耳再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发生率,因种族、地区不同而不同.国外文献报道差异很大,从1∶6000~1∶20000不等,但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在日本和印度的发病率比较高,一般在1∶1200~1∶4000左右.我国1978年的统计结果显示1∶3439[1].先天性小耳畸形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单侧的发生率高于双侧的发生率,右侧高于左侧,其比率为左∶右∶双侧=5∶3∶1.......

    作者:张如鸿;曹谊林 刊期: 2005- 02